全国免费电话:
18888198978

乐鱼网站下载

海南省:南海明珠度假天堂

  它是椰林摇曳的度假天堂;它是奇花异果的植物王国,热带雨林中珍藏着大自然的神秘密码;它是民族风情的多彩舞台,黎族、苗族等特色文化在这里绚烂交织。这里,不仅有现代都市的繁华活力,更有古老渔村的宁静质朴。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海南省,简称“琼”,省会海口,处于中国最南端,介于北纬18°10′~20°10′,东经108°37′~111°03′之间,陆地面积约3.54万平方公里,位居全国第二十九,海域面积约占200万平方公里,位居全国第一,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位于中国南海的西北部。它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窗口,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地理位置: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临北部湾与广西、越南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地处热带地区,是我国唯一的热带省份,四面环海,属于海洋岛屿省份。

  地形地貌: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以五指山、鹦哥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山地和丘陵是海南岛地貌的核心,沿海多为平原,是主要的农业和人口聚居区域。

  气候资源:属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暖湿润,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 - 27℃,光、热、水资源丰富。全年日照时间长,降水充沛,干湿季不太分明,但有明显的雨季和相对少雨期,5 - 10月为雨季,常受台风影响。

  水资源:虽然陆地面积有限,但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河流短小且湍急,独流入海的河流达154条,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为海南三大河流。还有众多的水库用于蓄水,同时周边海洋也是重要的水资源储备,在渔业、航运等方面作用显著。

  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丰富,拥有大片的热带森林,森林覆盖率较高。有独特的热带植物种类,如椰子树、槟榔树等极具代表性,还有许多珍稀保护植物。动物方面,有海南坡鹿、黑冠长臂猿等珍稀物种,海洋生物资源更是极为丰富,鱼类、贝类、虾蟹类等种类非常之多,为海洋渔业发展提供了雄厚基础。

  矿产资源:矿产种类较多,有富铁矿、钛、锆英石等优势矿产,石碌铁矿是国内著名的富铁矿产地,储量大、品位高,为钢铁等相关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原料来源,还有丰富的海洋矿产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其他资源: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包括海洋油气资源、热带海岛旅游资源,众多的海滩、珊瑚礁等景观吸引大量游客。太阳能资源也很充足,有利于太阳能的开发利用。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并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利用制度创新优势,在贸易、投资、金融、税收等诸多领域先行先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激发市场活力,提升经济开放程度。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生态环境优越,其战略重点在于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ECO保护修复,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打造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样板,确保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

  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凭借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海南全力发展旅游新业态,如海洋旅游、热带雨林旅游等。提升旅游服务的品质,完善免税购物等消费政策,吸引国内外游客,构建高质量旅游消费产品体系,打造国际知名的旅游消费目的地。

  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海南地理位置特殊,为南海维权维稳、资源开发等海洋权益保护行动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例如作为重要的海上油气资源开发和加工基地,并且在航天等战略产业发挥服务保障功能,助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在远古时期,海南岛上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最早的居民是黎族等少数民族的祖先,他们主要以渔猎和采集为生,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原始的文化。

  秦朝时期,海南开始被纳入中央王朝的视野。虽然当时海南尚未完全被有效统治,但已经有了初步的接触。

  汉朝时期,汉武帝在海南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这是海南有明确行政区划的开始。这一举措加强了中央政权对海南的管理,同时也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交流。不过,在汉朝统治期间,由于当时统治基础等诸多因素,这一时期的治理也经历了一些波折。

  三国时期,海南归属于吴国。吴国加强了对海南的开发,如派遣官员治理,发展农业等。这一时期海南与大陆的联系有所增强,贸易往来逐渐增多。

  东晋南朝时期,中原战乱不断,一部分人南迁,海南也受到某些特定的程度的影响。有更多的汉族人来到海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观念,促进了海南经济文化的发展。

  隋朝时期,隋炀帝再次派人加强对海南的管理,将郡县制进一步推行,并且大力开展屯田等活动,使海南的农业得到了某些特定的程度的发展。

  唐朝时期,海南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贸易往来更加频繁,海南的珍珠、香料等特产在大陆市场很受欢迎。唐朝政府还在海南设立了都督府,加强对当地的行政管理。文化上,随着中原文化的持续输入,海南的文化教育也开始兴起。

  宋朝时期,海南的开发程度进一步加深。大量的汉族移民涌入海南,农业生产技术如水利灌溉等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同时,文化方面,苏轼被贬谪到海南儋州,他在当地讲学,传播中原文化,对海南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海南出现了一批本土文人。

  元朝时期,海南设立琼州路安抚司,归湖广行省管辖。元朝加强了对海南的行政管理,在经济上,海南的盐业、渔业等产业继续发展。

  明朝时期,海南设立琼州府,成为广东省的一部分。明朝统治者重视海南的开发,在农业方面,推广了新的农作物品种;在海防方面,加强了沿海的防御设施建设,以抵御倭寇等海上威胁。同时,海南的商业贸易也较为活跃,与东南亚等地的海上贸易逐渐兴起。

  清朝时期,海南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传统的农业、渔业依然是主要产业,但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海南的沿海城市如海口等受到了某些特定的程度的冲击。战争后,海南被迫开放口岸,西方的商品和文化开始涌入。同时,海南人民也在这一时期开始了反抗西方列强的斗争。

  近代以来,海南在国家的战略地位逐渐凸显。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海南是重要的抗日战场。在新中国成立后,海南经过多年的发展,最终在1988年建省,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

  海南岛在古代有诸多名称,如“雕题”、“离耳”、“象郡外徼”、“南越外境”、“珠崖”、“儋耳”、“海中洲”等。

  最早出现在《隋书》卷八十《谯国夫人传》中的“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峒”,但当时的“海南”范围有雷州半岛、广西合浦等地,并非专指海南岛。

  元朝至元十七年(1280年),置海北海南道宣尉司于雷州,领琼州路,这是“海南”首次作为行政区划出现。

  民国时期,1921年国民政府曾建议琼州府建省称呼广南省,但未被采纳。1948年国民政府败退前夕,曾将海南岛改为“海南特别行政区”。

  新中国成立后,1951 - 198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在海南岛成立以海南命名的行政区,如海南行政公署、海南行政区公署、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设立“海南省”议案,4月26日成立海南省人民政府。

  “海南”二字,顾名思义,是因海南岛位于中国南海之滨,是中国最南端的省级行政区,故得名“海南”。

  由于历史上海南岛长期设有琼州等行政机构,且“琼”字在古代文献中常与海南岛相联系,因此海南省的简称定为“琼”。

  海南省文化渊源深厚、独具魅力,有着浓郁的热带地域文化特色,在中国文化的花园中绽放着别样的光彩。

  琼州文化:海南是琼州文化的发源地,其历史可追溯到古代。琼州文化融合了中原文化、岭南文化和海洋文化等多种元素。古代海南的居民在热带岛屿环境中,发展出以农耕、渔业和海上贸易为主的生产方式。这种文化蕴含着开放、乐观、坚韧的精神特质。例如,在建筑上,海南传统民居有独特的“琼北古民居”,以火山石为建筑材料,房屋布局注重通风和防潮,建筑风格古朴厚重。语言方面,海南话属于闽南语系,语音独特,带有浓郁的地域口音,且保留了许多古汉语词汇。

  黎族文化: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南部地区。黎族文化历史悠远长久,是海南本土文化的重要代表。黎族人民以农耕和狩猎为主要生活方式,他们的文化与热带森林和山地环境紧密相连。在建筑上,黎族传统的船型屋独具特色,房屋外形像一艘倒扣的船,以竹木为架、茅草为顶,体现了黎族人民的智慧和对自然材料的巧妙运用。在服饰方面,黎族服饰色彩斑斓,女性服饰图案精美,常采用刺绣、织锦等工艺,图案多取材于自然万物,如动植物等,体现了黎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

  传统节日:海南的传统节日富有热带风情。春节期间,海南各地会举办“公期”活动,这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祭祀和民俗庆典。村民们会举行祭祀仪式,供奉祖先和神灵,接着进行各种民俗表演,如琼剧演出、舞龙舞狮等。元宵节时,海南的灯会也别具一格,除了传统花灯外,还有以热带水果、海洋生物等为造型的花灯,人们在赏灯的同时猜灯谜。三月三是黎族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身着盛装,聚集在山谷或河边,举行对歌、跳舞等活动,青年男女借此机会寻觅爱情。

  婚丧嫁娶习俗:在婚俗方面,海南汉族的婚礼当天新娘要过火盆、跨马鞍等,寓意吉祥如意。黎族的婚俗更为独特,有“放寮”习俗,青年男女成年后可以在“寮房”自由交往,谈情说爱。婚礼上,新郎新娘要喝交杯酒,并且有一系列的祭祀仪式,祈求婚姻幸福。

  民间技艺:海南民间技艺丰富多样。如椰雕,以椰子壳为原料,通过雕刻艺人的巧手,制作出各种精美的工艺品,有椰雕花瓶、椰雕摆件等,其雕刻工艺包括浮雕、镂雕等多种技法,图案题材广泛,充满热带风情。还有黎族的织锦技艺,黎锦色彩鲜艳,图案丰富,制作工艺复杂,采用传统的踞织腰机,从纺线、染色到织布都有严格的工序,黎锦制品包括筒裙、头巾等,是黎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戏曲文化:琼剧是海南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它的唱腔优美动听,有中板、程途、苦叹板等多种板式,融合了南音、潮音等音乐元素。琼剧的剧目丰富,既有历史故事,也有民间传说,如《红叶题诗》等经典剧目深受观众喜爱。演员们通过精彩的唱、念、做、打等表演技巧,展现出浓郁的海南地方特色。此外,海南还有人偶戏,这是一种将人偶操纵与戏曲演唱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人偶造型精美,表演生动有趣。

  民间手工艺:除了前面提到的椰雕和黎锦外,海南还有贝雕工艺。贝雕以贝壳为原料,利用贝壳的天然色泽和形状,经过切割、打磨、雕刻等工序,制作出各种精美的装饰品和工艺品,如贝雕画、贝雕首饰等。其题材多为海洋生物、自然风光等,体现了海南的海洋文化特色。海南的剪纸艺术也独具一格,剪纸作品风格粗犷豪放,题材丰富,有神话传说、生活场景等,用于装饰窗户、墙壁等,增添喜庆氛围。

  舞蹈艺术:海南的舞蹈艺术形式多样。黎族舞蹈是其中的亮点,如竹竿舞,舞者在分合敲打的竹竿间跳跃,动作敏捷,节奏欢快,通常在节日或庆典活动中表演,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参与性。还有舂米舞,模仿黎族妇女舂米的动作,通过舞蹈展现黎族人民的劳动生活。海南汉族的舞蹈也有独特之处,如“八音舞”,舞者手持乐器模型,配合“八音”演奏翩翩起舞,体现了海南民间艺术的融合与创新。

  佛教文化:海南佛教文化也有一定的发展。南山文化旅游区是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其中南山寺规模宏大,建筑宏伟壮观,寺内供奉着众多佛像。南山海上观音圣像高达108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白衣观音造像,吸引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这里经常举办各种佛教活动,如佛诞节的法会等,在国内外佛教界有较高的知名度。

  道教文化:海南的道教文化历史悠远长久。文笔峰盘古文化旅游区是道教圣地,山上有玉蟾宫等道观,建筑风格典雅,周围环境清幽。道教在海南民间也有诸多影响,一些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受道教思想和仪式的影响,如庙会期间的祭祀活动等,体现了道教文化与民间生活的融合。

  民间宗教信仰:海南民间宗教信仰多元。除了佛、道之外,还有对祖先的崇拜和祭祀。在黎族文化中,“祖先鬼”是最重要的信仰对象,人们通过祭祀祖先来祈求平安和幸福。此外,海南沿海地区还有海神信仰,渔民们出海前会祭祀海神,保佑出海平安,这种信仰体现了海南海洋文化的特点。

  海洋文化:海南四面环海,海洋文化是其重要的特色文化。海南渔民有着悠久的航海和捕鱼历史,渔具制作精美,捕鱼技巧多样。海洋文化还体现在海鲜美食文化上,海南人擅长烹饪各种海鲜,清蒸石斑鱼、白灼虾等菜肴以鲜美的口感闻名。而且,海南的海洋文化孕育了独特的海洋节庆活动,如三亚的国际海洋文化节,展示海洋文化成果、举办水上运动比赛等,展现了海南人对海洋的热爱和对海洋文化的传承。

  热带水果文化:海南是热带水果的天堂,热带水果文化独具特色。这里盛产椰子、芒果、榴莲等各种水果。椰子在海南的地位尤为突出,椰子的用途广泛,椰子汁是美味的饮品,椰子肉可以加工成食品,椰子壳还能制作工艺品。海南的水果种植、采摘、加工等环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形成了一系列的水果节庆活动,如三亚芒果节等,促进了水果文化的传播。

  生态旅游文化:海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生态旅游文化蒸蒸日上。热带雨林、碧海沙滩、珊瑚礁等自然景观吸引着大量游客。海南的生态旅游注重环境保护和文化体验相结合,游客可以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品尝特色美食。例如,在海南的一些生态旅游区,游客可以参观黎族村落,了解黎族文化,这种生态旅游文化既推动了海南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截至2024年,海南省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2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103项,市县级以上非遗项目398项。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9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7人,市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83人。

  古遗址:有陵水县的古港遗址、东方市的古窑址等,见证了海南古代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古代建筑:保存了大量古代建筑,如寺庙、祠堂、民居等,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原文化、闽南文化、岭南文化等多种元素。

  石窟与石刻: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如海口市的海瑞墓、三亚市的南山寺等,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镇、村:海南省有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崖州区,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名镇博鳌镇等,拥有海口骑楼老街等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

  骑楼老街:位于海口市中心区,有百年历史,保存大量中西合璧骑楼建筑,洋溢着浓厚南洋风情。

  五公祠:在海南省海口市,为纪念唐宋两代被贬海南的李德裕等五位历史重臣而建,有“海南第一楼”之称。

  东坡书院:坐落于海南儋州市,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贬谪儋州时创建的书院,是研究苏轼文学、书法、哲学的重要场所。

  崖州古城:即现海南三亚市崖城镇,自南北朝起建制崖州,宋朝以来历代的州、郡、县治均设在此处。

  蜈支洲岛:位于三亚市海棠区,四周海域清澈透明,海水能见度高,有碧海蓝天、细软沙滩,水上活动丰富。

  呀诺达热带雨林旅游区: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是海南岛五大热带雨林精品的浓缩,可徒步穿越原始森林,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昌江棋子湾:位于昌江县,这里的沙滩细腻,海水清澈,岸边怪石嶙峋,形态各异,是海南西海岸的一颗明珠。

  万宁神州半岛:是海南岛高端酒店云集的地方之一,有美丽的海滩、清澈的海水和丰富的水上活动项目。

  红色娘子军纪念园:位于琼海市,是为纪念琼崖纵队女子军而建,展示了红色娘子军英勇斗争的历史。

  五指山革命根据地:地处海南岛中部,是工农红军琼崖纵队的主要根据地,见证了海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英勇斗争。

  临高角解放公园:位于临高县,是为纪念解放海南岛渡海登陆战而建,公园内有解放海南纪念塑像、烈士纪念碑等。

  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在海南定安县,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琼崖特委创建的根据地,是琼崖革命的重要摇篮。

  三亚千古情景区:以三亚悠久历史文化为背景,通过大型实景演出、特色建筑、美食街等形式,展现三亚的千年风情。

  海口万绿园:是全国滨海公园中较大的一个,园内体育器材齐全,很适合跑步运动,也是当地居民休闲的好去处。

  分界洲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有丰富的拍照打卡点和海洋剧场,适合家庭游和亲子游,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美丽的海景,还能体验各种水上活动。

  海南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构成多样,各民族分布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根据人口普查,海南省有30多个民族,世居民族主要是汉族、黎族、苗族、回族。其中汉族人口占多数,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人口数量较多,苗族、回族等也有一定规模。

  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中南部地区,如五指山、保亭、琼中、白沙等市县。这一些地方多为山区和丘陵地带,黎族村落大多依山傍水,形成相对集中的聚居群落。

  苗族:主要分布在琼中、保亭、陵水等市县的山区,与黎族等民族杂居。他们居住的区域生态环境多样,分布呈现出小聚居的特点。

  回族:主要聚居在三亚市的凤凰镇(回辉村和回新村),这是海南回族最集中的地方。他们在沿海地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区,与当地的海洋文化也有一定的交融。

  黎族:传统服饰色彩鲜艳,妇女服饰有精美的织锦图案,如筒裙等。居住在船型屋,这种建筑造型独特,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适应。饮食以大米、山栏米等为主,特色食物有竹筒饭。黎族的竹竿舞是广为人知的舞蹈,还有丰富的口头文学,如黎族神话故事。

  苗族:服饰风格独特,色彩斑斓,妇女服饰装饰繁多,如银饰等。居住在山区的吊脚楼,建筑形式富有特色。饮食有酸汤鱼等。苗族的芦笙舞极具民族特色,还有花山节等传统节日,期间会举行各种民俗活动。

  回族:服饰带有鲜明的风格,男性多戴白帽,女性戴头巾。大多信奉教,饮食以食品为主,如海南粉等经过处理的美食。在开斋节、古尔邦节等宗教节日期间,会在寺举行盛大的宗教仪式和庆祝活动。

  海南省辖4个地级行政单位,包括4个地级市(海口市、三亚市、三沙市、儋州市)。

  全省共有25个县(市、区),包括10个县级市、4个县、6个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5个市辖区。还有众多乡级区划,像街道、镇、乡等类型,共同构成基层行政单位网络遍布海南。

  海口市是海南省省会,是海南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地位重要,拥有众多港口、机场等交通设施。这里既有骑楼老街等展现南洋风情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遗迹,又有现代化的商业中心,旅游业、服务业等产业不断发展。

  三亚市是著名的热带海滨旅游城市,有着“东方夏威夷”之称。海岸线优美,沙滩、阳光、碧海等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亚龙湾、海棠湾等景区闻名遐迩,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度假休闲,酒店、餐饮等旅游配套产业十分发达。

  市辖区:无(三沙市不设市辖区,直接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

  西沙区管辖西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代管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南沙区管辖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

  三沙市是中国最南端的地级行政区,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权益维护、海洋资源开发等战略要地。海域内海洋资源丰富,有美丽的珊瑚礁、种类非常之多的海洋生物等,永兴岛等岛礁是其重要的陆地组成部分,也有着独特的海岛风光和守岛戍边文化。

  儋州市是海南西部的中心城市,历史背景和文化悠久,苏轼曾谪居于此,留下了东坡书院等文化遗迹。农业、工业都有一定基础,洋浦经济开发区在儋州境内,对海南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也在不断开发旅游资源,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白沙黎族自治县地处海南中部山区,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高,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景观,如九架岭等,民族文化浓郁,有独特的黎族传统习俗、歌舞以及特色手工艺品,旅游业也在逐步兴起,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昌江黎族自治县富含矿产资源,工业方面依托矿产有一定发展。同时这里有棋子湾等优美的自然景观,山海相依,景色迷人,还有独特的黎族文化风情,是海南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昌化江畔木棉红”等特色景观吸引众多游客。

  乐东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西南部,气候温暖湿润,农业发达,是海南重要的热带水果、冬季瓜菜生产基地。境内有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民族文化也别具特色,旅游潜力较大。

  陵水黎族自治县拥有美丽的海岸线,清水湾、香水湾等沙滩细腻、海水清澈,是热门的海滨度假胜地。海洋旅游资源丰富,同时还有独特的黎族文化元素,像传统的黎锦等,文旅融合发展形态趋势良好,促进当地经济增长。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生态环境优美,七仙岭温泉闻名遐迩,是休闲度假、疗养的好去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有黎族、苗族的特色节庆、民俗活动等,旅游业发展前途广阔,推动着地方经济不断进步。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处于海南中部,森林资源丰富,是海南的生态核心区,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景观,如百花岭等。民族文化渊源深厚,传统的民族歌舞、技艺等独具魅力,在发展生态旅游等方面有着较大优势,助力乡村振兴和地方发展。

  位于海南岛中部偏南,地处五指山南麓,因五指山而得名。是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的首府驻地。该市地貌总体呈现盆凹山地的特征,地势四周高、中心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民族文化,有五指山红茶、忧遁草等优势农产品,还有五指山红峡谷文化旅游区、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景区等4个A级景区。

  地处海南岛东北部,东、东南两面濒临南海,北面是琼州海峡。是海南三大古邑之一,海南闽南文化发源地,有“一里三进士”的说法,也是著名的侨乡。文昌鸡位列海南四大名菜之首,有“海南椰子半文昌”的美誉,境内还有宋氏祖居、铜鼓岭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最大的开放式低纬度滨海航天发射场。

  位于海南省东部,是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文明之乡”和“中国温泉之乡”。万泉河自西向东横贯市境,自然风光优美,有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官塘温泉度假区等知名景点,农业发达,是海南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传统的琼海潭门渔民更路簿习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处海南岛东南部,素有“中国槟榔之乡”“中国书法之乡”和“中国武术之乡”等称号。拥有海南第一山东山岭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有兴隆热带植物园、石梅湾等著名景点,旅游业发展较为突出,同时其热带农业也较为发达,盛产槟榔、咖啡、胡椒等农产品。

  位于海南岛西部,是琼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工业中心。历史悠远长久,有深水良港八所港和东方临港产业园。旅游资源有大田坡鹿自然保护区、俄贤岭等,是海南西部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黄花梨、火龙果等特色农产品闻名遐迩。

  位于海南西北部洋浦半岛,是中国首例外商投资成片开发区和海南自贸港先行区、示范区。拥有洋浦港等重要港口,形成了海洋油气、港航物流等多个产业集群,是海南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对外开放窗口,区内基础设施完善,政策优惠,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投资入驻。

  位于海南岛的中部偏东北,是琼剧的发源地。定安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古城建筑风格独特,有不少古迹见证岁月变迁。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有南丽湖等景观,湖水清澈,周边植被繁茂,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农业方面,定安黑猪、定安鹅等农产品颇具特色,在当地的饮食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地处海南岛中部偏北,是海南纵贯南北、横越东西的交通枢纽。屯昌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为丘陵平原,自然资源丰富。其以发展热带高效农业为主,像是屯昌黑猪、枫木苦瓜等都是很有名的农产品。屯昌还注重打造油画产业,有“油画之乡”的美誉,文化活动丰富,展现出独有的艺术氛围。

  位于海南岛的西北部,毗邻省会海口。澄迈是世界长寿之乡,土壤中富含硒等微量元素,空气清新,水质优良。澄迈的农业非常发达,福山咖啡、澄迈福橙等农产品声名远扬。同时,澄迈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遗迹众多,比如美榔双塔,其建筑精美,承载着古代的文化记忆,还有丰富的冼夫人文化等。

  位于海南岛西北部,临高县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这里是临高语族群的聚居地,临高木偶戏是其文化的重要标志,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而闻名。临高县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以种植水稻、甘蔗等为主。临高角是当地著名的景点,它见证了历史,同时拥有美丽的海滨风光,是游客喜爱的观光之地。

  1949年:2月,琼崖区委将白沙、保亭、乐东3县划为琼崖少数民族自治区。12月,琼崖临时人民政府将昌江、感恩两县合并为昌感县。

  1950年:5月,海南岛宣告解放,成立海南军政委员会。海南岛新民县因与辽宁省新民县重名,更名为屯昌县。

  1951年:1月,撤销琼崖少数民族自治区,将白沙县划归西区办事处领导,乐东县和保亭县划归南区办事处领导。4月,成立广东省人民政府海南行政公署。

  1952年:4月,将白沙县部分区域和乐东县部分区域合并组建东方县。7月,正式公开宣布成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下辖乐东、白沙、保亭、琼中、东方共5个县,自治区人民政府驻乐东县抱由镇,后迁往保亭县通什镇。

  1954年:1月,陵水、崖县正式划归自治区领导,自治区管辖范围扩大到7个县。

  1958年:11月,自治州人民委员会迁至海口同海南行署合署办公,又将自治州原来的7县并为4个大县,即东方大县、榆林县、琼中大县、乐东大县。12月,由琼东、乐会两县合并成立琼海县。

  1959年:撤销昌感县,将原行政区域全部划归东方县;撤销白沙县,将原行政区域分别划归东方、琼中两县;撤销保亭、陵水县,将原两县的行政区域全部划归崖县;乐东县和崖县、昌感县一部分合并为乐东县。

  1960年:9月,恢复保亭县,以原保亭县并入崖县的行政区域为保亭县的行政区域。

  1961年:5月,崖县划分为崖县、陵水两县;东方县划分为东方、白沙、昌江3县;保亭、琼中、乐东3县区域只有局部进行调整。

  1966年至1976年:“”爆发后,海南行政公署停止行使职权。1968年4月,成立海南地区革命委员会,实行“一元化”领导。1976年10月,改称海南行政区革命委员会。

  1984年:5月,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县级),归自治州领导。10月,撤销海南行政区公署,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正式宣告成立。海南行政区管辖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并直辖北部的海口、琼山、文昌、临高、澄迈、琼海、屯昌、儋县、万宁、定安9县1市,设西沙、南沙、中沙群岛办事处。

  1987年:1月,国务院设立通什市(县级),隶属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2月,撤销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在原自治州内建立了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东方黎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

  1988年:4月13日海南建省,海南省实行省直接管辖市县的体制,辖2地级市、1县级市、9县、7自治县和西沙、南沙、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

  2002年:撤销原琼山市和原海口市秀英区、新华区、振东区,设立海口市秀英区、龙华区、琼山区和美兰区。

  2012年:撤销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建立地级三沙市,政府驻西沙永兴岛。

  2014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海南省调整三亚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海棠湾镇,设立海棠区;撤销吉阳镇,设立吉阳区;撤销凤凰镇、天涯镇、育才镇,设立天涯区;撤销崖城镇,设立崖州区。

  2015年,海南省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海南省调整儋州市行政区划的批复,将儋州市新州镇、中和镇、木棠镇、白马井镇、王五镇、排浦镇、峨蔓镇、海头镇、雅星镇、三都镇等10个镇的行政区域划归洋浦经济开发区管理。

  海南菜又称琼菜,是独具自身风味的地方菜系。它历经两千余年发展,融合了福建、广东沿海各省烹饪之法以及黎族、苗族等原住民的饮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风味。口味重原汁原味,以清香为主,比较清淡,注重养生。烹饪手法多为白切、清蒸等能保持原味的方式。味型多样,有原鲜、咸鲜等多种。

  琼北菜:以海口、琼山为代表,受岭南文化影响较深,讲究食材新鲜,烹饪手法多样,注重原汁原味,如海南斋菜煲等。

  琼东菜:以文昌、琼海等地为代表,善用当地丰富的海产品,菜品精致,注重刀工和造型,像文昌鸡、嘉积鸭等名菜皆出自此地。

  琼南菜:以三亚、陵水等南部地区为代表,因靠近热带海域,海鲜资源更丰富,饮食风格较为豪放,烹饪方式多以白灼、清蒸为主,强调海鲜的原汁原味,如和乐蟹等。

  食材新鲜:追求现买、现杀、现做,植物类选料要鲜、动物类要活,不活不鲜的食物一般不入席。

  口味清淡:注重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以清香为主,烹饪手法多为白切、清蒸、清炖等,突出主料的本味。

  喜爱喝茶:老爸茶是海南独特的茶文化,人们喜欢在闲暇时光喝茶聊天,享受悠闲生活。

  文昌鸡:为海南“四大名菜”之首,体型方圆,脚胫细短,皮薄骨酥,肉质香甜嫩滑。

  嘉积鸭:红冠黄蹼,羽毛黑白相间,脯大、皮薄、骨软、肉嫩、脂肪少,白切、板鸭、烤鸭三食法俱佳。

  东山羊:没有膻味,肉质结实而富有营养,常以白切、红烧等方式烹饪,肉肥汤浓、腻而不膻。

  和乐蟹:蟹肉肥厚,肉香细腻,芳醇可口,鲜而不腥,膏黄富含营养,食法多样,可清蒸、酒浸等。

  临高烤乳猪:以皮脆、肉细、骨酥、味香而久享盛名,不管是烤、焖、炒、蒸皆口味俱佳,但以烧烤最佳。

  海南粉:海南人日常的早餐选择,以米粉为主要的组成原材料,搭配牛肉干、花生米、芝麻等佐料,口感爽滑,味道丰富。

  抱罗粉:汤粉为主,粉身较粗,口感爽滑劲道,汤汁鲜美,常加入牛肉干、花生米等配料,香味浓郁。

  陵水酸粉:以细米粉为原料,搭配鱼饼、牛肉干、鱿鱼丝等食材,再加入特制的酸醋汤汁,口感酸辣开胃。

  海南粽子:品种多样,有糯米粽、粳米粽、黑豆粽等,特点是软绵、味透、馅多,食而不厌,回味无穷。

  椰子船:又称“珍珠椰子船”,用鲜椰子装入糯米、味料煮熟而成,椰香四溢,口感软糯。

  农业:湖南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水稻是主要农作物,洞庭湖平原是重要的水稻产区,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此外,湖南的茶叶、柑橘、烟草等经济作物种植也颇具规模。湖南的油茶种植培养面积广泛,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迅速。

  工业:湖南的工业发展势头良好。在制造业方面,汽车制造有一定规模,如长丰汽车等企业。工程机械制造是湖南工业的一大亮点,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企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其生产的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械等产品技术先进。

  旅游业:湖南的旅游业蒸蒸日上。除了岳阳楼、衡山等著名景点外,张家界的奇峰异石吸引了大量游客。张家界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举世罕见,天子山、袁家界等景区景色壮美。湘西凤凰古城也是热门旅游地,古城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沱江穿城而过,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教育:湖南的教育事业持续不断的发展。在基础教育方面,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等措施,教育质量慢慢地提高。在高等教育方面,中南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在矿业工程、材料科学等学科领域具有很强的实力。湖南大学在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等学科方面表现出色,为湖南乃至全国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科技:湖南在科技领域也取得了许多成果。在农业科学技术方面,针对湖南的农业生产特点,开展了水稻新品种培育、油茶深加工等研究。在新材料、工程机械等工业科技领域不断探索创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交通:湖南的交通日益发达。在公路交通方面,高速公路网络逐渐完备,连接省内各个城市以及周边省份。在铁路交通方面,京广铁路、沪昆铁路等铁路干线贯穿湖南,高速铁路如京广高铁、沪昆高铁等的开通,快速缩短了湖南与别的地方的时间距离。在航空交通方面,长沙黄花国际机场航线持续不断的增加,可直达国内外许多城市。

  基础设施:湖南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城市的供水、供电、供气等系统运行稳定,城市的环境卫生状况良好。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也在逐步加强,农村的道路硬化、饮水安全等工程的实施,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海南,南海之上的梦幻之岛,是大自然馈赠的度假天堂。椰林摇曳,细沙逐浪,澄澈海水与湛蓝天空在天际相拥;亚龙湾的奢华闲适,蜈支洲岛的浪漫旖旎,处处皆景。黎苗风情为其添彩,海南方言诉说着悠悠岁月。从博鳌亚洲论坛的时代强音,到免税购物城的时尚潮流,古韵与现代共融。

Copyright © 2014-2021 乐鱼网站赞助了大巴黎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51521号 网站地图

地址:江苏省沭阳县新河镇春生村 电话:18888198978 传真:

手机:18888198978 联系人:仲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