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片上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云集的知识腹地,凭借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以及几十所国内一流高校的智慧,海外归国顶尖人才扎堆凝集的思想火花,中关村已发展成为国内知识创新、技术创新领域的排头兵。相比国内整体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10%的低比率,中关村正在打破这种魔咒,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慢慢的开始在中关村显山露水。从本期开始,本刊将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合作推出“科技成果转化探索”的专版内容,对中关村现有的科学技术创新模式和内容做追踪报道。譬如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充分的利用中科院的资源为己服务,共享设备和知识平台,共同联合申请国家攻关项目,吸纳外地的研究中心或测试机构落户北京等等,这种联合的捷径既能使资源最大化利用,又能非常大地节省开发成本。又如中科院的专业孵化器平台建设。从科技成果转化的简单交钥匙模式,到系统集成的、专业化的转化模式,研究所资源与企业的共享和联合。这些途径都将更专业更有效地直达目标合作者。科研院所已经在观念上逐步破除以往的被动,开始大步走出去,自己创造条件力推产业化。再如,研究院所和大学相关行业及交叉行业的充分融合,与企业产业化合作的典型案例,在思想上、观念上的逐步交集,这些都是可以让我们探索和发现的可喜的转变。在这其中,中国科学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在积极构建中科院技术转移体系及推进成果的商品化应用方面煞费苦心,其愿望就是积极统领技术、企业、投资三者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在中国由现在的粗放型、高能耗转向未来真正的高科技发展道路的转型过程中,任何模式的探讨都是一种推动、一种促进,即使其中要历经非常痛苦的阵痛。近日,作为中科院自动化所科学艺术研究中心全力制作的动画片,《动物狂欢节》已经入围中国华表奖“优秀动画片奖”,最终的获奖结果要等到本月底。但了解到中科院自动化所还有一个科学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之一是目前全球火爆而国内并不景气的动漫,一个研究所能从设计、规划、创意、编导、制片全方位制作出非常完整的三维立体动画电影,并且作品即将上市发行,这本身就是一件很科学、很艺术的事。本期的主题就在于,在文化产业的市场推进方面,无论是中科院自动化所的数字动漫还是其“虚拟现实与多媒体”,科学与艺术都需要更高层次的结合,科学技术与艺术审美双驱动才是制胜之道。
第12届中国电影华表奖即将于本月26日在北京展览馆剧场华丽上演,由杭州龙纪影视投资出品,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科学艺术研究中心全力制作的《动物狂欢节》,此次入围“优秀动画片奖”提名。这是继去年的《魔比斯环》后推出的又一部国产纯三维数字动画原创电影。相比以往国内外动辄投入上亿元巨资的大手笔、大制作,《动物狂欢节》的制作周期仅用了14个月时间,制作投入不到3000万元,但制作效果却超出预期目标。而且颇为特殊的是,整部电影从美术创意、剧本到制作,全部由中国的美术设计师和计算机工程师全权打造。
记者在采访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科学艺术研究中心多媒体部主任葛水英助理研究员时了解到,该中心现在全面面向数字影像和虚拟现实两部分研究。数字电影以动漫为切入点,《动物狂欢节》瞄准美国当代先进动画电影技术水平标准,以超写实为亮点,仿真技术达到国际水平。同时运用自主设计的渲染平台实验和计算,为提高效率和节省成本起了很大作用。
2004年,全球数字产品利润达到2000多亿美元,而动漫产业总值达到5000多亿美元,但在这个巨大的产业链条上,中国却绝大多数都是一片空白,国产动漫的年产值仅为日本的1%左右。葛水英认为:“重点是中国缺乏原创的好作品。首先必须确保优秀的作品作为基础,然后再在相关领域如图书、玩具、食品、影像制品等领域进行衍生。”在动漫产业界,70%的利润来自音像出版和衍生产品研究开发,中国连优秀的卡通作品、卡通形象都极为贫乏,又何谈衍生产业?
在中国动漫市场上,美、日、韩等国家的动漫作品已经侵入到中国的各个角落,作为主流思想对中国孩子的审美和价值取向起着决定性影响。这种无形的文化侵略已经给我们拉响警报:无孔不入的外国动画将严重危害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价值的传承与发扬。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国家已经提出发展中国动漫产业,但都触礁于粗制滥造的加工上。由于贪图眼前利益,热衷为外国动画做代工,一旦国外不与我们合作,中国动漫就失去了发展之源。到现在,国家慢慢的开始了发展动漫产业的第三轮呼吁,为此,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科学艺术研究中心的发展之道是:坚持作品原创,注重中国元素的应用,逐步树立中国风格。如之前获得国外高度赞誉的《源》、《窗花年年俏》等艺术公益影视作品,就将大量水墨、剪纸等中国元素作为艺术符号应用于作品中。
葛水英说:“对中国动漫而言,国际上更认可的其实就是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作品。我们立足于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好作品,走品牌发展之路,而且基本上保持一年出一部影片的频率,持续不断地从始至终坚持做下去,在稳步积累中走向成熟。”
但是,中国发展动漫的道路任重道远。从小环境看,成熟的动画人才匮乏是最大的制约瓶颈。在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科学艺术研究中心约160人的团队中,分属美术与计算机专业的各占一半,复合型人才却极为稀缺。而该研究中心的另一个研究方向“虚拟现实与多媒体”,同样要求视觉效果与技术完美融合,对复合型人才素质有很高的要求。
葛水英认为:“最重要的是解决思维问题。往往设计人员和技术人员难以做沟通,并且越是专业顶尖的人才越难以理解对方的思想,所以相互的思维融合很重要。另外美术人才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人才的审美素质,两者不能差距太大,否则也很难融合。”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科学艺术研究中心的5分钟艺术电影《源》,已经被法国电影资料馆收藏,影片里有数十万个墨点同时爆发的镜头,这种效果不能画出或摆出来,必须用计算机“写”出来,倘若计算机人员没有一定审美素质,“写”起来不仅相当费劲,而且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而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由于新兴行业本身没形成完善的产业流程,一切都还在实践中摸索,大学培养的人才暂时也很难较快融入工作岗位,这种人才的断档需要经过长时间发展和积累才能得以解决。
从大环境看,优秀的动画电影剧本太少也是重要的条件,由于与电视剧剧本的较大差异,如需要对人物带有身体语言及面部表情、心理活动等的表述,以及对儿童语言的精准把握,首先在创作环节上就缺乏相对成熟的脚本。另外画面感的完美体现也有较大难度。譬如惊险场面的表达,实景拍摄只需要选取合适的角度,配以紧张刺激的音效、灯光等的辅助就能达到效果,而做动画则需要反复修改摸索,在一遍遍实践和感觉中选择最合理、合适、漂亮的画面。
同时,从社会环境看,由于受到外来片的强烈侵蚀,以赢利为目的商业电影院线很少给国产电影排布较好的放映时间及放映室,这在客观条件上也削弱了其竞争力。葛水英认为:“这同样说明市场需要好作品,如《疯狂的石头》也可以称为一部典型国产大片、不能简单用小制作、小投入来衡量。国产动画片需要树起一面旗帜,推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在产业环境上,国家慢慢的开始出台一系列措施扶持国产动漫。如从去年开始,国家广电总局出台规定,各地电视台在17~20点的黄金时段禁播国外动画片,这与20年前美国的《变形金刚》在国内众多电视台免费大量循环播放的环境已大相径庭。
《动物狂欢节》作为国产纯三维数字动画电影的一剂强心剂,还未开播即获得较高的评价,影片中展现的积极的生活态度、鲜明的节奏、活泼的人物造型、深刻的发人深省的社会教育问题等等,都让人对此片充满期待和希望,这也是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科学艺术研究中心推出的首部商业片。现在,其第二部影片慢慢的开始进行前期技术攻关,除加强完善和应用仿真技术外,人物造型还需要应用和符合肌肉学、人体动力学、武器设计学等内容。葛水英表示:“我们的制作技术已达到了国际水平,下一步是希望整个片子综合起来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品质上做出我们自己独有的好东西。”
虽然目前仍然是专门干技术探讨研究,但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科学艺术研究中心已经在新技术应用中实现了市场化运作,不仅自己找来企业投资商业片,而且一手完成了从源头到出片的整个制作流程。目前,《动物狂欢节》已经确定要拍动画电视剧,从剧本把关到制作,这将是其再一次实践应用的好机会。
与一般动画公司“搭班子”完全不同的是,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科学艺术研究中心拥有一支很稳定的中流砥柱团队,这支核心队伍历经10年培育,代表了当前国内三维数字电影发展的顶配水平,加上多年形成的默契十足的互动,这也是该研究中心坚持树品牌、持续发展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