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演讲已逝去两天了,热度依旧在不断攀升,甚至超过了各台跨年晚会。总结
在演讲中发布的得到新书《预测之书》,罗振宇邀请了49位不相同的领域的作者就未来影响力会无限大的、关乎人类方方面面的种种现场做了预测。小编第一时间下单了这书,到手之后,居然发现49位作者超过一多半都在讲“AI”相关的预测。比如李松蔚的《有这四种能力,AI将没有任何办法取代你》,薛兆丰的《虚拟空间让我们趋于平等》,尼克·博斯特罗姆的《数字心智将具有道德主体地位》,李宁的《AI不仅会成就超级个体,还会成就超级管理者》,史喆的《机器人与AI的深层次地融合将是未来制造的趋势》,马江博的《硬科技与大变革,未来的两大关键词》,卓克的《AI会改变科学研究范式》,张鹏的《AI加速融入物理世界,这是属于所有人的机会》,等等,很多小标题无显著“AI”或者“人工智能”字眼的文章细阅读起来,发现也都是围绕AI发展带来的很多问题进行探讨。
在这个科技快速的提升的时代,智能革命已然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引发了诸多关于人类未来走向的思考。
在《预测之书》第一篇文章《刘擎:人类2.0会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存在》里,我印象最深的一句线时代)为什要展开哲学性的追问?”他指出以往人类的价值标准,无论多么多元,都深刻地依赖人类的自我理解和意义结构。2.0版的人类将是技术加速进化的产物——不只是身体与心灵的结合,更是技术与意识的复合体。人类不仅会拥有前所未有的能力,也将拥有全新的存在方式。
(在我们熟知的意义上)是否还会继续存在。如果我们所熟知的人类不复存在,所有的价值标准都不再有效,那么好坏判断又从何谈起呢?
在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刘永谋的新书《智能革命后的世界:AI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命运》中,探讨了“文明危崖”问题,即人类未来文明是否会突然崩溃。这是近年来被全球思想家所热议的一个问题。那如何越过危崖,绝大多数人认为,仍然要依赖理性并善用科技的力量。
刘永谋教授认为,如果人类能越过危崖,“科学人”(由智人演化而来)可能会朝着科幻电影《星际迷航》中的瓦肯人演化,人类社会也将演化为瓦肯社会。到时,人类如果不是完全理性的,也会将非理性的东西,比如暴力、情绪和失控等压缩到最低的程度。
面对智能革命,人类对于人类未来的走向持有不同观点,形成了乐观派和悲观派。乐观派认为,智能革命将成为人类进步的强大助力。比如,随机器人承担更多劳动,人类能够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创造性活动和自我提升中。当物质财富因智能生产而极大丰富时,社会将有更多资源用于改善民生、发展教育、探索宇宙等伟大事业。例如,智能医疗技术的发展有望攻克许多疑难病症,延长人类寿命,提升生活品质。然而,悲观派也提出了警示。不少专业技术人员或者大众都在担忧,技术的快速发展可能会引起人类的“去人性化”。智能技术对人类身体、认知、情感和体验的深度介入,可能改变人类的自我理解和身份认同。比如,过度依赖智能设备会使人类的注意力分散、社交关系虚拟化,导致情感淡漠。而且,技术的强大力量如果被不当利用,可能引发难以控制的后果,如在科幻作品中常见的人类被机器统治的情景。
在青年科幻作者任彧的《超凡觉醒》两部作品当中,就描述了这样一个未来社会:由人类制造的仿生人已经大量应用于社会,数十年科技快速地发展之后,人类和仿生人已经分不清各自的物理身份,但是当仿生人觉察到自己无时无刻都在被人类操纵且毫无下限的各种“蹂躏”之后,仿生人们开始觉醒,他们反击、抵抗甚至发起战争,直到人类几乎灭绝。作者任彧在接受中国青年报的专访时就谈到,他写这部作品,实际上也是在思考,当人类面对有自主意识的机器人,是否用过去的思维就能适应呢?如果未来机器人是人类制造出来的陪伴我们的亲密关系的替代品,那该不该把它们当成生命来看待?
刘永谋在《智能革命后的世界》中探讨了未来的人类可能会走向纯粹理性的物种,就像是科幻电影中的瓦肯人一样。听起来是否很酷?但这也让我们不得已思考,这样的“升级”真的会带来幸福吗?我们是不是会失去人性中那些无法替代的情感和直觉?这样一些问题,就像是悬在我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提醒我们,技术的进步必须伴随着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从刘擎教授的《人类2.0会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存在》中我们大家可以看到,技术发展的迅猛速度超出了文化适应的能力。智能手机等现代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社交模式和思维方法,使我们的注意力变得更分散,社交关系变得更加虚拟化,我们依恋的对象也慢慢变得从人转向机器。这种变化影响了人类的情感交流和价值观传承。
又比如自由与价值的重构,智能革命可能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便捷,但同时也带来了对自由和价值标准的重新定义。在一个没有障碍、心想事成的元宇宙中,自由的意义何在?刘擎提出了这样的质疑。这让我们不得已思考,技术进步是不是真的能带来人类价值的提升,还是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转变?在一个高度智能化的世界里,我们是不是还需要为实现自由而奋斗?或者,自由本身就慢慢的变成了了另一种形式的束缚?
刘永谋教授也强调,在智能治理社会中,人的非理性因素仍然是一个挑战。尽管科技持续不断的发展,但人类社会中的集体癔症、癫狂等非理性行为依然存在,如20世纪令人发指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南京大屠杀和广岛、长崎的爆炸,都让这一点毋庸置疑。随着新科技的持续不断的发展,人类社会可能陷入更深的危机。在智能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的未来将怎么样发展?我们是不是能够确保技术的发展不会失控,而是能够为人类带来真正的福祉?
智能革命不单单是技术的革命,更是心智的革命。我们的思维方法、决策过程,甚至是情感体验,都将因为智能技术的发展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比如,人工智能的决策辅助可能会让我们变得更理性,但同时也可能削弱我们的直觉和创造力。我们如何在享受智能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保持人类独特的心智特质,这是一个可以让我们深思的问题。
智能革命的到来,让我们不得已面对人类命运的十字路口。我们既有机会迎来一个全新的、更加理性和进步的人类2.0时代,也面临着价值重构和文明危崖的挑战。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应该的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需要深刻的哲学思考和明智的决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