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免费电话:
18888198978

乐鱼网站赞助了大巴黎

【全国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 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

  自2022年以来,全国已完成医药、能源、工程等多个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2025年以来多个化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相继完成重组更名,化学加特别整理汇总化学相关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供大家参考。

  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1978年由唐敖庆院士创建的“吉林大学结构化学研究室”,1991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分子光谱与分子结构教育部开放研究实验室”,2001年更名为“超分子结构与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6年申请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2007年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2010年通过验收。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段雪教授,实验室主任为孙俊奇教授。

  实验室结合国家需求和现有条件,定位于基础研究,研究成果向高新技术辐射。围绕超分子化学发展趋势和趋势,实验室侧重在合成新的组装材料,发展新的组装方法。实验室从复杂超分子体系的研究入手,开发超分子组装体的光电和生物功能,注重自组装和自组装过程的研究,确立了“超分子组装过程与机制”、“超分子光电功能材料”、“生物与医用超分子材料”、“可持续发展超分子材料”和“超分子识别与传感材料”为主要研究方向。实验室作为国家级创新研究平台,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并取得了瞩目的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教育部与吉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8项,近五年实验室发表论文1613篇,授权专利281项(含美国专利4项,欧洲专利1项)。

  实验室依托吉林大学化学学科(国家级“双一流”建设学科),汇聚了一批具有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学、药学、临床医学等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现有固定人员113人,其中研究人员96人,技术人员13人,管理人员4人。现有各类“国字号”人才共计52人次(44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位、外聘杰出教授3位、国家级特聘教授1位、国家科学技术创新领军人才4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位、教育部特聘教授6位、国家级“四青人才”25位。另有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4位、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教育培训计划入选者11位。组建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1个。

  实验室拥有超过10000平方米的实验场地和总价值超过2.1亿元的仪器设施。建设的仪器设施开放共享平台拥有各类大型精密科研仪器设施70台套,包括理化分析类设备44台(谱学表征、结构表征、显微成像、通用性能检验测试)、试制工程类设备10台、物理机械类设备10台、化学生物学类设备6台。已具备良好的运行条件,促进了实验室以开放课题等形式面向国内外开放。

  实验室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超分子科学领域优秀人才,包括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名,现有600余名博士生、硕士生、博士后在室内工作。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将持续开展创新性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高起点超分子化学研究人才和学术带头人,使实验室成为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学术交流基地和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为科学技术发展、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的前身是东北人民大学化学系,始建于1952年,由老一代化学家蔡镏生院士、唐敖庆院士、关实之教授、陶慰孙教授等人亲手创建。2000年6月,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成立了新的吉林大学。次年5月,新吉林大学进行院系整合,由来自五所大学化学学科的师生员工组成了化学学院。2018年11月,理论化学研究所并入化学学院。在七十余年教学与科研的实践中,吉林大学化学学院逐步形成了群体协作的团队作风,求实创新的工作理念,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和珍惜学院集体荣誉的优良传统。化学学院师资力量强大,教学与科研设施先进,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和较高的学术地位,目前已成为中国化学高级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与科学研究中心。

  化学学院现有专职教师325人(博士生导师164人),在校本科生1185人,研究生2016人。设有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5个本科专业,化学、材料与化工共2个硕士专业,以及化学、材料与化工共2个博士专业。

  化学学院是我国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教育部全国学科评估中,2007年吉林大学化学学科被评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12年吉林大学化学学科排名第四;2017年吉林大学化学学科被评为A级学科,并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025年1月科睿唯安最新发布的全球ESI化学学科排名中,吉林大学位列第18位,进入ESI前万分之一学科;2024年发布的自然指数显示化学学科排在全球第11位。

  化学学院建有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纳微构筑化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高性能聚合物合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长春化学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特种工程塑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有机聚合物光电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特种工程塑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微结构化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未来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家和部委科研平台。学院还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化学学院格外的重视人才教育培训和教学工作。现有各 类“国字号”人才共计90余人次,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5位,外聘杰出教授8位,国家级特聘教授2位、国家科学技术创新领军人才12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位、教育部特聘教授8位、国家级教学名师1位、国家级“四青人才”47人次。 另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3个。 在1998、1999和2004年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教学评估中,化学专业连续三次被评为优秀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多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化学学院提倡教研相长,在培养大批国家需求人才的同时还承担着重要的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包括“973”“863”、国家攻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取得了大量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 在量子化学计算与高分子统计理论,微孔晶体的定向合成与分子工程学研究,无机功能材料的水热合成化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研究,耐高温特种工程塑料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鲜明特色和创新性,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以及省部级成果奖等,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一直上升。 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成果显著,目前已实现了科学仪器的批量生产及科技成果的国际合作与转让。

  化学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化学学院有多位知名教授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邀请报告,在多种国际学术杂志和国际学术机构中任职,并成功主办了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化学学院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西班牙、日本、法国、韩国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著名大学从始至终保持着广泛的联系与合作。

  化学学院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提倡德才兼备,不仅树立勤奋好学、严谨创新的优良学风激励学生奋进,同时还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学生情操。为鼓励学生争优创先,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学院设立了多种奖、助学金。近几年,化学学院69%以上的本科毕业生被保送或考取国内外大学的研究生进一步学习和深造,其他的多就业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科技公司、国内外企业和国家机关等单位。学院鼓励研究生直接参与国际前沿课题的研究,使其在科学作风、学术思想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培养和锻炼。同时通过举办博士生学术论坛和组织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等,使研究生在知识面和科学视野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拓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化学学院的毕业生以其基础牢、素质高、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强而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七十余载,化学学院上下同心,励精图治,团结、求实、向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科的发展水平已处于国内一流化学学科的行列。如今,化学学院这个大家庭正在博采众长,广纳贤良,以勃发的生机,阔步向前,为早日跻身于世界一流化学学科前列而不懈奋斗! (数据截止日期: 2025年2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今年清明节60年一遇,三人不上坟 ,有何寓意?

  上海市民忍无可忍:又臭又吵,还有粪便从空中飘落…已存在30年,有关部门:确认违建,限期拆除

  一场2-0,WTA前10排名再变!郑钦文重返世界第八,8到10名差60分

  骑士横扫雄鹿14连胜:字母30+8总分进历史前50 亨特加盟12场全胜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AOC新款27寸2K显示器上市:360Hz QD-OLED屏首发4499元

Copyright © 2014-2021 乐鱼网站赞助了大巴黎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51521号 网站地图

地址:江苏省沭阳县新河镇春生村 电话:18888198978 传真:

手机:18888198978 联系人:仲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