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月的时间绣出了世界上第一幅异形异色双面绣《山茶小鸟与夹竹蝴蝶》,此作一出便造成业界轰动。这幅作品在一张薄如蝉翼的尼龙纱上呈现出两种不一样的形状不同颜色的图案:一面是小鸟和山茶花,另一面则是蝴蝶戏夹竹桃。
如今52岁的他是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有自己的工作室,在中国最著名的蜀锦和蜀绣经营机构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继续从事着蜀绣技艺研究与传授,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大奖,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蜀绣散发出新的光彩。
他创作的单面绣《熊猫》在近期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2013”国信“.”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彭世平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出生在蜀绣世家,父亲彭永兴8岁时候便开始有效学习蜀绣工艺,现在是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当时分配工作时候彭世平身体健康情况不好,便没能及时就业。“不如就和父亲学习蜀绣吧!”从15岁开始,彭世平便就在家跟随父亲学习蜀绣的基本技法,现在已经在这个行业干了近40年了。
彭世平清晰地记得最初的工作是绣川剧戏袍,一件需要赶十天的工,一天只有一块五角钱,“和当时的建筑工人日薪一样”,彭世平回忆道。别人一天花七八个小时,彭世平愣是要用十几个小时,他不仅要知道怎么绣,更要了解为什么这样绣。悟出道理、摸清门道往往会事半功倍,快速缩短刺绣时间。
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刻苦专研,彭世平很快便掌握了蜀绣的传统技法。因为任何一张蜀绣作品都需要一副优秀的绘画作品为底稿,为了更好理解和表现画里面山水花鸟的光影色彩和动作神态,彭世平还自己掏钱利用晚上的时间专门学习绘画知识。
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奉献的女人。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彭世平的妻子甘愿做家庭主妇,家里任何大大小小的家务都要她操持。因为刺绣要求手掌不能粗糙破损,否则会影响分丝。五十多岁的他的手保养得很好,如同二十几岁,光滑温润。
除了手上功夫了得,眼力好也是很重要的。在修饰细节的时候,一根蚕丝线往往会被分成肉眼几乎没办法看清的细线。不喝酒、不吃辣、经常远眺,这些日常的保养使得彭世平的视力现在都很好。
三异绣一出,让人连连称奇。所谓双面三异绣,即指绣布的两面的轮廓相同,但是图案、色彩、针法却不完全一样的绣作,因此难度非常大。
望着那些栩栩如生的蜀绣,很多人不曾知道,这样细腻生动的作品竟然出自一位身材高大的男性。与多数绣工专攻一种类型的刺绣相比,彭世平可谓“全才”,无论花鸟、人物、走兽、鱼虫题材都得心应手,艺术风格生动、细腻、典雅。彭世平手下的蜀绣“传绘画之神韵,灭针线之痕迹”。
在蜀绣中,熊猫题材最具代表特色。巧妙运用不同针法,彭世平针下的熊猫往往形态逼真、憨态可掬。但是,一副熊猫蜀绣的完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1989年,彭世平花了近一年时间绣制的三异绣作品《文君熊猫》夺得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金奖。在绣制熊猫的过程中,其余部分都很快打好底了,但是图稿中前掌部分细节模糊,该如何绣为好呢?彭世平决定放下手边的工作,暂时留着空白。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晚上回到家里,彭世平开始到处翻阅关于熊猫的书籍和图片。“有时候睡觉脑袋里都想着熊猫的动作”。他找来多张明暗不同图片作对比,就为了把熊掌、指甲和毛的结构摸清,十几个小时的研究对他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终于,灵感一闪而过,经验也帮助了他找到绣制的针法和技巧,针线又开始在布上上下翻飞。
将针带在身上是彭世平多年养成的习惯。其中最短的一根已经使用了五年了,和最初相比,这根针由于日积月累的绣制,已经被磨掉了近三分之一的长度。彭世平说,针用久了就如同士兵的机枪,会产生感情。
如今的蜀绣和几十年前相比已经大不相同。从传统的单面绣到现在的双面三异绣,难度大为增加,而对于仿真的追求也为当下的绣工带来了新的挑战。
进入新世纪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脑绣花充斥市场。随处可见人们身上、包上都有电脑刺绣的图案,既经济又美观。谁还会费时费力去搞个蜀绣图案在身上呢?
当下,像彭世平一样的男性绣工已经很少见了,在他的工作室内,四个女弟子正在绣制荷花鲤鱼图,其中不乏刚毕业的大学生。彭世平有些无奈地说,虽然蜀绣对于学历和专业并无太大限制,重在领悟力和对于画作的理解能力。现在学蜀绣的年轻人不少,但真正坚持到底的人则寥寥无几。
小郭跟随彭世平学习蜀绣已经一年多了,当初和小郭同时学习的三个人中现在也只剩下她一个了。她回忆起当时学习蜀绣是很枯燥的。因为刺绣时下面一只手是看不见的,因此很容易在接针的过程中扎手,刚开始的一个月便要进行空线练习,即针不穿线在布中上下穿梭,以培养感觉。之后的三至五个月时间则可以穿针引线,最后才学习常用的十几种针法。这三个基本步骤便给想要学习蜀绣的人浇了一盆冷水。
彭世平说,从去年到今年已经来来去去了20几个人了,大部分人都受不了这种枯燥和单调的针线训练。另一方面,刚开始薪酬不高也让一些年轻人望而却步。要熬过此阶段独立进行蜀绣制作,最少要不间断地经过五年时间。只有真正热爱这项传统技艺的人才能够最终坚持下去。
彭世平的女儿今年25岁了,虽然没有从事职业蜀绣,但是跟随父辈刺绣也有五六年时间,现在利用业余时间在家中绣制,决定要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不能让蜀绣这门延续千年的传统技艺失传。
对于青年人的发展,彭世平也表现出自己的担忧。因为老一辈工艺大师的名气,年轻绣工要在各类奖项评选中得到认可十分不易。
“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能了解蜀绣,让这门博大精深的艺术能够一直流传下去。”彭世平说。(马路遥)
新闻链接:蜀绣,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产于四川成都,绵阳等地。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的组成原材料,针法包括12大类共122种,讲究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充分的发挥了手绣的特长,形成了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蜀绣题材多为花鸟、走兽、山水、虫鱼、人物,品种除纯欣赏品绣屏以外,还有被面、枕套、衣、鞋、靠垫、桌布、头巾、手帕、画屏等。既有巨幅条屏,又有袖珍小件,是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备的精美艺术品。